文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址变更公告 
通知通告
提示: 网站导航组件在当前页面和配置下,没有获得可显示的导航项。
当前位置: 首页00>>通知通告>>正文
 
青岛大学文学院2018-2019年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2019-12-17 10:38  

          青岛大学文学院2018-2019年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报告

                                   

引言

 

2018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论述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围绕习总书记的讲话,文学院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充分吸收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和研究新成果,落实17版培养方案的各项措施,继续优化本科生课程体系,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贯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施多元培养,坚持质量标准的原则,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

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我们充分认识和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和行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新要求,构建新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提供多样化的培养形式和成才途径创造条件,满足学生成才和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对此,我们在培养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作了一些改进和提高,取得了很大成绩。

以此为基础,文学院教师认真学习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重要讲话精神,逐步落实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的有关要求,继续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加快振兴本科教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坚持“以本为本”,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取消“清考”,以“经典文本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经典文本导读教材的编写为具体途径,探索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高校中国语言文学教育模式,力求形成文学院自己的教学特色。

本报告分为汉语言文学和汉语语言文学(师范类)两部分。

专业二十汉语言文学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系统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广博人文素养的,能在文化管理、新闻出版、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等学校、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科研以及其它与文化、文艺、宣传有关的各类实际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专门人才。

通过系统的学习训练,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正确掌握文学的基本原理;能扎实掌握系统的汉语言和文学的基本知识;能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能有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

二、培养能力

1.专业设置

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于1985年,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重点支持的特色品牌专业。现已拥有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等六个二级学科方向,师资雄厚,课程丰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绩突出,为青岛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在校生规模

2016年277人

2017年257人

2018年292人

2019年273人

在校学生总数为1099人

3.课程设置情况

(1)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方面,修业年限为4年,最低学分为160学分。

17版培养方案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程共有17门:

专业核心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秘书学概论。

专业基础课程:语言学概论、中国当代文学史、文献学概论、中国文学批评史、西方文论史、比较文学、写作。

专业选修课:鲁迅研究、中华典籍与传统文化、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文心雕龙研究、训诂学、美学原理、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方言与音韵、东方文学史等。

实践教学:包括写作训练、实习、社会调查、创新实践活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具体包括:

一是在校创新实践活动。分学期、学年进行,按计划由系里具体组织实施。

二是社会实习。到企事业单位、文化单位、各类学校实习。一部分学生由系里统一安排,一部分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后,由学生所在实习单位进行考核鉴定。

  17版培养方案各教学环节学时学分安排如下

类别

类型

学时(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学分(含理论和实验实践)

占总学分比例%

必修课

通识教育必修课

632

36

22.5%

专业基础课

320

20

12.5%

专业核心课

672

42

26.3%

集中实践

18

10+4

0.9%

必修课合计

1624学时+18周

112学分

70%

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

160学时/80周

修读学分10

0.6%

实践/多元课程

608学时+22周

修读学分34+4/开设学分154

23.8%

选修课合计

768学时/486周

修读学分48

30%

毕业学分要求总合计:160

(2)为适应形势发展,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了新的课程设置体系。其基本思路是按照大学总的要求,合理设置和论证学科门类课程、专业大类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学科基础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总的指导原则为:一是进一步打通专业界限,二是进一步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以更好地适应学生写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重点在17版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科学论证和调整完善,一是重新调整了几门关键必修课的开设学期,以便使各门课程先后衔接更加科学合理。二是为了让学生打牢根基,我们特意加强了古汉语教学,不仅将古汉语提前一学前开课,而且有关古代汉语方面的选修课较旧版培养方案选修时间提前,如古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尔雅与中国文化、汉字学等,扩大了学生选修“小学”课的范围。三是尽量在选修课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以便减少必修课的总门数,提高学生学习选修课的质量。

4.创新创业教育

新的时代需要新型的人才,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适应现社会的需要。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是新的时代需求,也是对大学培养人才的挑战。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业市场调研,摸清社会的人才需求走向,制订有针对性的专业建设规划,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有实际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教育改革课题。

(1)在现有优质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培养优秀的学生需要一批优秀的课程,这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程基础。精品课程首先是现有精品课程需要完善。在7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校级精品课程基础上,2017-2018年共建成五门“以学为中心”课程:“《乐府诗专题研究》研究性课堂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民间文学》研究性课程建设”“《语文教学论》研究性课堂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史记导读》‘以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语言学概论》‘以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2018年三门在线课程立项:《应用文写作》《走进神秘的汉字》《<大学>智慧与自我成长》,这些精品课程虽然尚处在建设过程中,但已经在教学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高质量的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坚持不断总结和完善,特别是加强了多媒体网上建设。另外,在现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努力培养新的精品课程,并争取升级校级精品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

(2)完善和推进系列课程建设。

发挥学科整体优势,建设起了汉语言文学基础课课程群平台,充分保证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基础课课程的系统掌握,夯实了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提高了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出具有基础扎实、有一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其基本思路是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文艺学等几个方向,陆续建立和完善“系列导读”课程体系,并与精品课程群的建设相互呼应,互相促进。如,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陆续开出了优秀作品精读系列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方向开出了经典作品系列导读的课程,其它方向也在开展不同特点的系列课程。

(3)结合教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充分发挥老师的能动作用,利用课堂讲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注学生的就业,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尤其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座谈会、交流会,请优秀的毕业生、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回到母校,与在校生介绍和交流创业实践经验和体会,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和竞赛。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比例达到15%以上,组织举办大学生专业竞赛活动,参加相关国全国和省级竞赛活动。学院每年从优秀校友中聘任2到3人作为就业创业导师,让优秀校友扶持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

在第五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岛大学决赛中,《文化下乡城镇乡村结合扶贫计划——“初棠”图书文化网络平台》项目,获得银奖。此外,该项目还在青岛大学第六届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同时,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每年组织不少于4支团队集中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动员全体学生就近、就便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覆盖面基本达到100%。

三、培养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说明:中文系的经费投入由所在学院统一支配。

2.教学设备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文艺学教研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中国古代文献学教研室、语文教育教研室、秘书学教研室,各配备2台台式电脑、1台打印机,经费约20万元。

3.师资队伍建设

中文系整体来看,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层次比较高,专业方向分布基本齐全,能够担负并圆满完成所承担的教学工作。全系现有专职教师54名,其中教授23名、副教授15名、讲师16名,有博士学位者45人。

其中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山东省高校首席专家1人,山东省省级教学名师2人,山东省高校十佳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9人,青岛大学青年卓越人才5人。

4.实习基地

已经建立的实习基地有:青岛市市南区金门路小学、基隆路小学、青岛一中、青岛市图书馆、青岛新闻网、网易青岛、青岛市档案馆、青岛交运集团广告公司、青岛万有引力广告公司、青岛市南区公安边检大队、青岛紫文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泰安日报、滕州墨子研究中心。

5.现代教学技术应用

青岛大学具有较为完善的电教室和多媒体教学设施,本专业所在文学院,有专门的资料室,拥有图书约3.1万册,并且正在建设图书检索系统,逐步完善教学资源硬件配套的相关工作,可使用设备较为齐全的多媒体实验室。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立足青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现状,加强以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为目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探讨,重点关注青岛文化产业发展,积极与相关企业、政府部门进行联系沟通。与青岛市委宣传部共建有青岛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建有10个实习基地。

五、培养质量

1.毕业生就业率

近三年毕业生实际就业率如下图:

专业名称

项目

2017

2018

2019

汉语言文学

校正式就业率

75.5%

79.2%

76.55%

全省正式就业率

51.81%

56.36%

54.63%

2.就业专业对口率

汉语言文学就业方向:中小学教师、各类新闻媒体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产业领域,汉语言文学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分别为74%、75.2%和76%。

3.毕业生发展情况

我院毕业生就业区域相对集中,主要集中于华北地区;近三届非失业率持续上升,去向落实稳定且评分较高, 2017、2018、2019届学生毕业半年后非失业率均为80%;薪酬分析方面,48%的毕业生月收入高于4000元,40%的毕业生月收入处于3000到4000元之间,10%的毕业生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了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大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选择在科研机关、高等院校,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有一部分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政治思想觉悟较高,政治进取心较强的则会偏好在党政机关,包括报刊宣传、新闻出版、影视文化、互联网、对外交流其他企事业部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仍然是汉语言文学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城市。整体来看,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播广泛影响性、高端人才的集中程度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本专业毕业生首选东部沿海城市作为发展平台。不过,随着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的不断提升,深入中西部二线城市从事汉语文学教育事业的毕业生人数得到增长。

4.就业单位满意率

为进一步加强我系就业指导工作,推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准确数据反馈中文系毕业生的就业状态,我们回访了部分毕业生就业单位及中小学,调查了解我系毕业生情况。

用人单位对我系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5%以上,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认为我系毕业生学习态度端正,能力较强,专业素养较高,有强烈的进取意识,遇到新环境和突发情况,能够较快地做出反应,做出正确的处理,且适应能力强,在职场上遇到困难时心态积极向上,在某些岗位中表现出色。

5.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社会上对本专业的需求普遍偏向选择文字功底深厚的人才,熟练与文字相关的编辑、文案、教育等工作。社会大众对其认识主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然而,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本专业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不过,随着国家的教育政策逐渐偏向于对母语教育的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地位上升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校汉语言文学近几年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为毕业生就业的稳步定提高奠定了基础;学院的教学、学生工作开展状况良好,使人文学子对母校的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学校前列;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环境良好,多为企事业政府单位,表明人文学院毕业生专业素质良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6.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汉语言文学近三届第一专业报考率如下表:

专业名称

2017

第一专业报考率

2018

第一专业报考率

2019

第一专业报考率

汉语言文学

65.40%

36%

44%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1.创业情况

文学院各专业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情况不一。近三年,学生大多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文化传播领域进行创业。目前统计的学生创业企业有文化传播类企业3个,商贸类企业1个,语言培训类企业1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因为专业特点与其它专业不同,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较少。

2.采取的措施

受专业特点限制,中文系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情况虽不普遍,但还是鼓励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积极宣传国家、省、市和学校有关的扶持与鼓励政策,让更多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了解政策、用好政策,打消顾虑,努力为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提供更多的帮助。例如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在校生蔡力杰同学,因为自己在漫画创作方面有一定特长,希望通过漫画的形式推出自己的文化创意产品,我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派有关老师帮助他填写申请资料,规范创业企划文本,帮助其在校内创业孵化基地申请了办公场所。

其次,选聘校友和共建企业的专业人员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给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专业指导。自2007年开始,相继聘任了智诚灵动品牌推广机构负责人、新华保险银行业务部青岛分公司负责人及培训讲师等为学生讲解关于就业与创业等方面的“实战”经验与技巧。

第三,通过校园活动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业勇气与经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学习创业知识、了解创业政策,锻炼创业策划和组织能力。在相关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利用有限的条件,设立了创业公司模拟实验室,聘任专业导师带领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开展实战操练和模拟实践。

3.典型案例

赵玉霞,女,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学生,与同学一起创办了青岛布鲁斯校园传媒。该公司是一家依托互联网思维的新型校园互动创意代理公司。专注于校园市场的策划营销与活动执行。从洞察挖掘、创意策划、规划执行、内容创作到媒体发布,都充分运用年轻人众包形态的洞察与产出。现已拥有涵盖全市19所高校社团的“社团人”、上千人以上的校园创业、创意人才,并不断辐射华东、华北、东北区域,逐步形成以青岛为中心,济南、大连、北京、天津为依托的战略布局,朝着成长为北方最优秀的校园营销策划公司的目标而努力。该公司的理念是,要用年轻人的思维方式感染年轻人,从而引领和发掘最优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思路,以此帮助品牌发现和聚合基于年轻人市场的营销解决方案。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广,市场对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需求量比较大,要求也相对较高,如要求从业者知识水平高、知识内容新、实用性强,要具备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加,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总体看来,预测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建议在招生上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大体保证每年招生增长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之间较为合适。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1、本科生的教学实践普遍存在通论过多而原典阅读教学欠缺的问题,导致学生文学基本知识和理论与具体原典文本严重脱节,缺乏对原典文本的认知,致使其文学鉴赏能力、文化阐释能力都比较低下。

针对这一现状,文学院将继续加强本科课程建设,建设一批“文学经典阅读”课程,从本专业特点出发,引进古代书院教育教学方法的合理因素,适当减少文学史通论教学内容和课时,加强学生阅读文学文本教学,建设一批“文学经典文本阅读”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课的经典文本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经典文本阅读和外国文学课的经典文本阅读,通过各教研室的群策群力,探索一条能够真正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学术水平的中文教学新路子。

2、为了配合“文学经典阅读”课程建设以及各学科高水平教学实践的需要,文学院将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以教研室主任为新型教材编写主持人,组织本学科的教学骨干,编写一套学术水准高、内容简约、实用性强、能够体现我院中文教学特色的教材,包括:(1)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三门课的经典文本导读教材,(2)语言文字学、文艺学、古文献学三门课的经典文献著作导读教材,(3)文学写作课的教材和应用文写作教材。

3、本科生的实用文写作课缺少必要的实战训练,文学写作课缺少必要的创作指导和训练,文学创作氛围不强。

针对这一现状,文学院将加强本科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文学院将利用现有的写作课教学资源和优势,重新整合师资力量,挖掘教学潜力,调整写作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增加文学写作的课时,教学方法上则突出实战性,强化训练化教学环节,力争使学生的文学写作和实用文体写作的能力有实质性突破。

4、在教学研究方面,过去一直存在重视教学研究立项而忽视学科内部教研活动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文学院将逐步加强各教研室的教研活动,针对具体问题,探讨解决方案,落实改革措施,真正发挥教研室作为教学单位的研究功能。

5、在师范教育方面,语文教育理念有待与时俱进,实现更新。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文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师范生的中文专业教学,为青岛等地区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博学多才、文学鉴赏能力、文化阐释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过硬的中小学师资力量。另一方面,文学院将与青岛地区教育部门紧密合作,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和改革,切实推动中小学语文教育模式的转型。

6、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今后应加强中文专业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养成,使学生能够较为顺利地适应相关工作的职业要求。

7、在毕业生创业就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运行机制,在学院的统一安排下,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常态化的工作日程,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招聘会,需要在人员、经费、场地、设备等方面能有一个充分的保障。另外,对学生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做得还不够,掌握毕业生的创业、就业信息还不够全面。虽然这些工作有一些实际困难,但还是应该尽量做的过细一些,全面一些,及时一些,而且应该有专人负责,形成制度化。

 

 

 

 

 

 

 

 

 

专业二十一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本专业培养具有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与方法,了解基础教育,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教师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良好素养,能够在中等学校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合格教师,或从事新闻媒体、文化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原则,突出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实施学科专业与教育思想并重的教育策略,培育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艺术修养、教育智慧协调发展的文化素质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小学合格语文教师和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应具有先进的专业理念和良好的师德,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和教育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语文学科的新发展,接受科学思维和技能的基本培训。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的系统训练,具备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具有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艺术修养、教育智慧协调发展的文化素质结构和较高的教师素养及先进的教育理念。

掌握一定的教育知识,熟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了解中学生的成长特点和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和从事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书写规范工整,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甲等以上,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英语达到大学英语四级以上水平,具有一定的文体特长。

了解汉语言文学等方面的文学基本理论及中外文学理论、语言基本知识及语言理论、中外文学史及相关的文学作品。

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掌握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熟悉运用本专业的基本工具书,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前沿理论。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有效管理和开展班级活动,能够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创造能力。

二、培养能力

1.专业设置:

语言文学(师范)

2.在校生规模:

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332名,四个年级共8个教学班。

基本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3.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写作、文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美学概论、西方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比较文学、民间文学、语文教学论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教育实习、教育调查、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写作、课程设计。

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及毕业要求:

课程模块

课内教学

集中实践教学

毕业要求

学时

学分

比例

通识教育课

必修

640

40

24.2%

14学分

其中:教育调查和教育见习(4周);教育实习(8周);毕业论文(12周);

 

1.修满各课程模块的相应学分。

2.完成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应学分。

3.完成创新实践3学分。

4.完成经典背诵3学分。

5.完成应用文写作2学分。

 

选修

128

8

4.8%

学科基础课

必修

992

62

37.6%

选修

224

14

8.5%

教师教育

专业课

必修

240

15

9.0%

选修

128

8

4.8%

合  计

2352

146

88%

总  计

160

从2006年开始,我系着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坚持以培养适应教育改革需求的新型中小学语文教师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打破传统单一的专业教学为主的课程设置体系,建立专业教学、教育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三大课程体系,通过渗透与融合实现对人才的全面打造,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了“加强专业基础、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经过近15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效果。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将实训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体系,构成与理论教学并列的“双元”体系。加强课内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加强见习、实习设计、指导工作,为学生创造了解中小学一线教学实践的机会和条件。

4.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师范教育中,重视课堂教学,但容易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学生,作为未来语文教师的培养者,中文教育专业必须在人才培养上突出创新意识。中文系通过专业特色社团活动、第二课堂、创作和论文指导、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并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实践平台。

学生实践活动成绩突出:拓展课堂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发挥专业优势,突出学科特点,积极营造育人环境。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努力为学生开拓育人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成长动力。五月青青草诗社的原创诗歌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与青岛市的诗坛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在岛城文艺界小有名气。源泉剧社更是好戏不断,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为一批批同学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舞台。民俗社、国学会等不但活动丰富,也取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专业实践的能力也比较突出。在栾贻爱老师指导下,学生参与山东省师范生教师技能大赛,2016年、2017年、2019年连续多年获得一等奖。这些扩大了学生的成长空间,提供了锻炼机会,与第一课堂相配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探索创新精神。

三、培养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由青岛市定向投入,教学设备由青岛大学文学院统一规划、采购、分配、使用,实习基地由青岛大学文学院统一对外联系、建设、管理。现代教学技术应用已经进入教室、进入课堂多年,所有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师,所有必修课都已经建成网络课程。

2.师资队伍建设:青岛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有一支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操作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名,包括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6人。师资队伍中副教授及以上高级职称比例占70%,博士学位教师8人,占40%,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85%。

3.本专业的教师非常注重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科研反哺教学,开展研究性教学。本专业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拓展,教师多人次出席在国内或国外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本专业多位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并作为基础教育的山东省远程研修“初中语文课程指导首席专家”、青岛市名师工程指导教师、青岛教育局教育质量检测小学语文命题指导专家等参与基础教育的研究与指导工作。本专业的教师非常注重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科研反哺教学,开展研究性教学。近年来已经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项目6项。在国家级出版社先后出版《政治与美学的变奏——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琵琶记场上演变研究》(三联书店)、《明代山东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学术专著多部,参与编写《美育学》《美学概论》《孔尚任全集辑校注评》《中国戏剧研究》《汉字学教程》《中国现代散文史》《唐诗宋词名篇导读》《山东区域文化通览济南卷》《国学精要十五讲》《国学启蒙经典》《国学启蒙金典》,注释并翻译了《老子》《左传》(《朱子治家格言》、《幼学琼林》《中庸》等。

四、培养机制与特色

1.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节改革为前提,通过教与学、学与练、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结合等方法,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培养政策,注重学思结合和知行统一,注重人才培养中规范要求和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了“专业基础+实践+创新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专业为基础、以实践为关键、以创新为目标的实践检验专业,实践锻炼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特点。

改变育人理念突出师范特色。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到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层次,为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师范性的专业教学特点,以形成在素质教育与业务提高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一体化,使我们的毕业生成为基础理论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基本技能娴熟、思想意识过硬的高素质中学语文教师,我们首先从育人理念的改变开始,把学生的成长、成才视为教育教学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原则,贯彻学术性、师范性、综合性、适应性和谐统一的教育理念,突出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实施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一体并重的教育策略,培育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艺术修养、教育智慧协调发展的文化素质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在突出教研室的功能和作用的同时,打破学科界限,使讲授文学、语言、理论等不同课程的教师相互融合渗透,一批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教师组建了优秀教学团队,已经建设了13门网络课程,并形成了系列品牌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压缩了传统课程的学时,增加了与教学相关的选修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强化文学解读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有意关联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增加学生教学实践的时间,丰富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方式。

3.从教学方式方法上,由过去单一的面向结果的教学逐步转向面向过程的教学,由单纯的接受教育转向以启发学生主体能动性为基础的探求教育,由一般专业知识的传输模式转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创造性开发过程之中。在《古代汉语》课中实施了参与式教学,在文学史教学中贯穿对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并使学生掌握作文教学技能。改革教学的课堂模式、试卷题目类型和作业类型,改进学习评价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实现教、学的互动互进。

五、培养质量

1.本专业的一次性就业率在60%以上,就业对口率90%以上,毕业生发展状况很好,就业单位满意率很高。本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广泛分布在青岛市的中学,现在逐步覆盖青岛市各个小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研究成为青岛市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骨干力量。学生就读本专业的意愿非常强,每年高考的第一志愿报考率都在99%以上。

2.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系统扎实的汉语言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和从事相近专业工作的良好素质和能力。本专业毕业生整体上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多年来,本专业为青岛市和山东地区培养了大量合格的中小学语文师资,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骨干力量,取得了各种荣誉称号,不少人已经走上领导岗位。本专业基础扎实,学风端正,学术氛围浓。经常聘请国内著名学者和作家到我院举办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保持在20%左右,学生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以及全国等地的高校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本专业毕业生已有多人在北大、清华、复旦、南京大学等名校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3注重实践教学。在加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研习的指导工作,与青岛市基础教育加强合作,在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李沧区、胶州市的青岛市四中、崂山育才学校、基隆路小学等十六所学校建立了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4.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系统扎实的汉语言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和从事相近专业工作的良好素质和能力。本专业毕业生整体上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多年来,本专业为青岛市和山东地区培养了大量合格的中小学语文师资,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骨干力量,取得了各种荣誉称号,不少人已经走上领导岗位。本专业基础扎实,学风端正,学术氛围浓。经常聘请国内著名学者和作家到我院举办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保持在20%以上,学生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以及全国等地的高校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本专业毕业生已有多人在北大、清华、复旦、南京大学等名校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六、毕业生就业创业

1.毕业生就业事关学校和专业的生存发展,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关乎社会安全稳定以及每个家庭的幸福,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我们采取鼓励学生创业、以创业来直接带动就业的一些相关措施。自新生入校开展入学教育开始,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职业规划。同时充分利用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载体功能,整合校内校外就业创业信息资源,实现创业就业信息及时与学生共享。在学生有创业问题的时候及时予以帮助和解答,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服务。

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及专业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思想、文化的建设,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在国民教育中将更加突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承载在厚重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文化价值,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学好、用好的语言,加强汉语言文学、国学教育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因此,汉语言文学和国学方面的教师必然会有更大数量的需求。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将进一步突出语文学科在中小学中的重要地位。《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高考只考语文、数学、英语,语文分值在高考中将提高到180分。语文学科的教育必然需要强化,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将成倍增加。

目前,青岛市市区中小学仍然有大量的语文教师缺口,农村中小学的缺口更大。虽然有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等其他师范类大学的毕业生可部分地满足青岛市对语文教师的需求,但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立足于青岛,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经验和办学优势,已经培养了大量的语文教师,毕业生分布在青岛市的每一所中学,早已经是青岛市语文教学的中坚力量。

八、存在的问题及拟釆取的对策措施                                                                                                                                                                  

1、青岛大学2015年进行专业调整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所属学院由原来的师范学院调整到了文学院,专业优势更加明显,师范生的从教技能尚需提高。

2、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既有本科生,又有研究生,目前从事学科教学语文教学和研究的专业老师数量不足,学院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3、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有待加强,学校、学院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加大教学和专业研究力度。

 

结 语

 

2018-2019学年度的教育教学工作,文学院坚持“育人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文本、管理以服务文本、发展以创新为本的办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育阶段注重拓宽专业基础,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使学生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宽广的学科视野,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多元和实践教育阶段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满足了学生多样化成才和创新创造、创业就业发展需要。

随着新的培养方案的修订实施,本年度的课程体系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建构了“多元/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都得到深化,这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文学院将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教改与科研”、“教学过程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做到相互之间有机衔接。新的学年度我们将继续围绕建设一流学科这一总的目标,持续推进本科生教学改革,探索新型的高校中文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化水平。

总之,在新的学年,文学院将根据教育部和学校对本科教育教学的指导精神和具体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着眼长远,以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2012  青岛大学文学院
联系电话:0532-8595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