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址变更公告 
校友工作
校友会
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名师录
当前位置: 首页00>>校友工作>>校友风采>>正文
 
莫问收获,但求耕耘——文学院校友牛耕访谈录
2016-05-19 12:53  

莫问收获,但求耕耘

                                        ——文学院校友牛耕访谈录

牛耕,青岛大学文学院86级校友,现任《沂蒙晚报》执行总编辑,青岛大学临沂校友会副会长。1966年,出生在农村大地的他,不屈不挠,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他的身上,发生了哪些传奇的故事?又是什么,支撑着他奋力前行?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世界,去感受他"莫问收获,但求耕耘"的人生轨迹。

"我相信,用自己的双手可以改变命运"

1966年,是中国当代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改变无数人命运的一年。在这个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往往自出生起,身上就被打上了"文革"、"阶级斗争"的烙印。在祖国处于艰难求索的时期,生长在红旗下的每个人,也都在积极探索着自己人生的出路。

牛耕出生在平邑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的他,从小既勤俭劳动,又不忘"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至理名言,他凭借自己的刻苦学习通过高考考上了中专,但因身体原因未能如愿。坚持不懈的他在回到农村生产队工作的三年当中,不改考上大学的决心,终于以中文系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青岛大学文学院,也是村里自建国以来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

"大学,梦想开始的地方"

"大学,使我的人生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了由农村到城市的提升。"对于在社会上打拼多年的人来说,每每提到大学,都是一个勾起人无限情愫的字眼。在大学里度过的美好时光,无疑是生命中一笔宝贵的财富。牛耕说:"大学,才是我梦想真正开始的地方。"

学习篇: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又是唯一念大学的孩子,牛耕深知自己学费的来之不易,因此他在刻苦读书的同时也勤工俭学。他的足迹,可以说是踏遍了校园里的每个角落,从餐厅,图书馆到办公室,在挥洒自己汗水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份弥足珍贵的情谊。

情感篇:刚刚入学时,在整个中文系的30多个学生中,临沂地区的仅有两个,于是除了珍惜和老乡待在一起的欢乐之外,心头还总会压着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这种淡淡的愁思,很快就被师生、同学间的真情取代。尽管性格内向,大家依然纷纷递上自己手中的饭票,同学们的善良之举,让他收获了无数温暖;老师也经常请他到家中作客,记得第一次吃螃蟹,对着那几条瘦瘦的腿,一个空空的壳,任是使出浑身解数也拿它没办法。看着壳里也没啥可吃的东西,索性扔了吧。老师轻轻地笑笑:"有营养的东西都在里面呢,怎么能扔掉呢?"于是非常客气地给他演示螃蟹的吃法,还不时说几句玩笑话,整个饭桌上洋溢着欢笑与温馨;还有图书馆的老师、餐厅的师傅以及不知名的好心人们,现在回想起来,除了那些感人的场景历历在目之外,还有为没能留下他们联系方式的惋惜。

爱情篇:那个年代的爱情,虽已不再是《山楂树之恋》中的内敛青涩,但牛耕向往的,也是那种质朴纯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式的爱情。出于心中淡淡的自卑,大学时代的爱情往往只是停留在暗恋的阶段;爱情,像是一颗努力打破休眠的种子,万千的情思,被那层壳包裹得严严实实。这种含蓄的、充满幻想的爱情,跟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成双成对比起来,又俨然一部伤感爱情小说了吧。

风景篇:1986年的青大,虽说刚刚处在建校初期,但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久久依恋的是那校园樱花下的漫步,举目可见的海上孤帆,还有与同学同游浮山的欢声笑语。也许如今的景色依旧,但故地重游,重走樱花下的石子路,重新拥抱海风的吹拂,去聆听浪花拍岸,去目送孤帆远影,挥之不去的,是对那种青春年代的美好回味。

倔强篇:人如其名,牛耕说自己骨子里有一股"牛劲"。但就是这不屈不挠的倔强,使他如愿考上了大学,更是在一次次的万米长跑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牛耕还是青大书法协会理事,从小就帮街坊邻居写春联的他,在大学四年也没有放下自己的"老本行",而是继续钻研苦练,又向名师取经,将书法发展成了相伴自己一生的乐趣。

"在写作中我的人生得到升华"

谈到那个年代的就业,他说,只要拥有大学的毕业文凭,就业都容易到让人难以想象。1990年,牛耕毕业后先是到了青岛经委实习,后来由于家乡也有工作可以分配,于是牛耕回到了临沂市平邑县,进入了平邑县委宣传部的新闻科。1995年,牛耕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成为了平邑县文联副主席;1999年,牛耕进入县报社工作,担任县报的副总编。2002年,临沂本土第一纸媒《沂蒙晚报》正式创刊,牛耕担任执行总编辑,可以说是一路风雨兼程,见证了《沂蒙晚报》的诞生与成长,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事业发展的春天。在他的从业生涯中,他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曾获大众日报、山东省电视台、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日报"优秀通讯员"30余次;获省级以上优秀作品奖50余次;获"沂蒙新闻奖";所供职的《沂蒙晚报》多次被评为"省级优秀报纸",并被授予"中国地方都市类报纸最具成长性十强"、金长城传媒奖"2012中国十大影响力地市晚报"等荣誉称号。

也许是阴差阳错吧,上大学的时候他曾厌恶做记者,从没想到会从事这个行业,后来却发现是自己斐然的文笔和勇于发掘真实的心,使他觉得"采访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是我原先的努力成就了今天"。在采访中,他无数次受感动,为主人公的敬业精神,无私奉献;在写作中,他不再有自卑感,觉得自己的生命因文字而变得充实。每一次迸发的灵感火花,能让他兴奋得手舞足蹈,甚至半夜把太太摇醒来听自己的"大作"。笔耕不辍,乐此不疲。

牛耕的文笔好是大家公认的,大学时的第一篇范文《沂蒙婚俗》就被老师在课堂上朗读,而且更是在校报及校园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无数。参加工作后,不太擅长交际的他,加上对业务情况的不熟悉,遇到了许多挫折。但他凭借自己对这份事业的热忱与加倍努力,由宣传部的科员成为了科长。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牛耕的处世信条却是"坦诚与分享"。哪个地方有新闻有热点,他会及时邀请新来的记者们去采访报道,给他们更多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在这种平等与亲和的背后,带给自己的,则是那份成就他人的舒心与坦然。

远去的时光像几经沉浮的茶盏,每一缕都是回忆的味道。听过牛耕的成长故事,忘不掉的,是那份对亲人、对母校、对师生、对事业的坦诚与真情,那份不放弃、不后退、不后悔的坚韧与执著。感恩母校,与青大的一届届学子一路同行,是我们梦想的摇篮;祝福母校,年年桃李,岁岁芬芳!

文:文学院2012级中文创新班 田雨璇

指导老师:李晨曦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2012  青岛大学文学院
联系电话:0532-8595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