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址变更公告 
学团工作
学团动态
学生会
校园文化
学生管理
奖助管理
就业指导
学子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00>>学团工作>>校园文化>>正文
 
记住那些闪光与感动
2012-11-14 15:26 wenhua   

——文学院2012年迎新辩论赛侧记

11月8日晚的青岛大学东校区图文报告厅四楼,欢笑、掌声和泪水再次凝结在了这个熟悉的地方,文学院的迎新辩论赛如期在此举行。屏幕上不断更新着半个月以来比赛的光影,赛场上选手们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从第一届迎新辩论赛举办开始,到今年迎新辩论赛的举行,“辩论赛”已经成为了文学院新生青春激荡的思辨舞台,也逐步成为了师生交流融合的重要平台和纽带。

紧“辩”社会热点

本届迎新辩论赛自10月27日正式开赛,历时21天,共有15支队伍参与了角逐,可谓是精彩纷呈,闪光频出。要说一场辩论赛的精彩与否,辩题可是在一开始就起到了很重要的引领作用,辩题选择的质量高不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辩手的发挥,今年迎新辩论赛各个赛次辩题的选择,为我们带来的第一个“眼前一亮”就是:创新。不拘泥于传统辩题的束缚,而是紧抓社会热点,依据社会的讨论热点来设计辩题,既新颖有考验辩手的随机应变能力。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婚后AA制是否有利于婚姻幸福”、“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国是否应该推行虎妈狼爸式教育”等时下新鲜元素走入了我们的辩场,成为了辩手们热议的话题。而这种新鲜话题的选择,辩手一是资料少、二是可参考的辩论赛不多,场上的大多数时候只能是随机应变,即兴发挥了,但这却也更加符合辩论赛“快、准、狠”的特点。

不“辩”不相识

辩论场上他们是针锋相对的敌手,互不谦让、口蜜腹剑;赛场下他们是朝夕相伴的同窗好友,互相陪伴、共同进步。他们就是文学院迎新辩论赛的辩手汉语言9班的余曌玲和编导二班的王君平,她们都喜欢笑着说:“我们是不辩不相识,是辩论赛让我们变的更加亲密了。”

在8进4的比赛中,汉语言9班和编导2班狭路相逢,双方已“做大河里的小鱼”和“做小河里的大鱼”为辩点展开辩论,同为3辩的余曌玲和王君平自然是“巅峰对决”。虽然最终比赛结果是编导2班取得了胜利,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赛场上针锋相对的两人却在赛场下成为了“臭味相投”的好朋友。余曌玲说:“赛场上我们打的不可开交,下场后彼此一聊,才发现我们都是性格直爽、爱好自由和游玩的人,随着交流的加深就慢慢成为好朋友了,要不是辩论赛,我们应该也就不会认识了吧。”

因为辩论赛而结识的她们,现在又都是合唱队的成员。她们会在晚上一起练习合唱,也会在练习的过程中相互指正对方的调声。真的是不“辩”不相识,赛场上相互尊重的对手,赛场下相互帮助的朋友。

我们“辩”在一起

在文学院的辩论赛一直有着这么一个传统:进入四强的班级,学院里会安排一名上一级文学院辩论队的成员对其进行专门的指导与帮助。汉语言11班作为晋级的四个班级之一,他们的带队师哥是2011级迎新辩论赛的最佳辩手——李盺乘。

在11月8日晚的冠军争夺战上,汉语言11班与4班围绕“中国是否应该推行虎妈狼爸式教育”的辩题激辩,最终却遗憾败北。比赛失败了,可是场下的李盺乘却与11班的辩手们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既让人感动又感觉佩服。可就是这位值得让人感谢的领队,却是在一开始遭受了队友的“怀疑”与内心的纠结。原来,李盺乘是2012编导班的代班,自比赛开始之日起,就全程参与了编导班的辩论赛过程指导,对其有着相当的了解。而学院在分配领队的时候,却选择将汉语言11班交给他来指导,而后更让人“矛盾”的是,汉语言11班在半决赛的对手正是编导2班。那几天,一面受着来自11班孩子的“不信任”,一面又在期待着编导班能够有更好的表现,用李盺乘自己的话说:“当时的自己身不由己只能求理解了”。可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坚持自己的原则,尽全力带好11班的辩论赛。最后的半决赛赛场上,汉语言11班凭借出色的发挥击败编导2班,获得了比赛的胜利,而李盺乘也用自己的真诚赢得了11班孩子的信任与支持。比赛后,汉语言11班的三辩韩雪玮向我们说道:“李盺乘师哥带给我们的感动,不仅是他的付出,更多的还有他的正直与原则,我们感谢他,我们也佩服他。”

辩论赛在带给我们学识上的增长与口才上锻炼的同时,我想更多的还是那些凝结在事件背后的那些令人热泪盈眶的故事,我们很幸运,是事件的参与者,也是感动的记录人。文学院2012级迎新辩论赛已落下帷幕,东校区精英辩论赛正火热开展中,期待他们有更好的表现!

葛凤鸽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2012  青岛大学文学院
联系电话:0532-8595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