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址变更公告 
学团工作
学团动态
学生会
校园文化
学生管理
奖助管理
就业指导
学子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00>>学团工作>>就业指导>>正文
 
吕震:母校青岛大学的鲁迅研究
2010-07-07 15:53 xuetuan   

我本科的时候在青岛大学读书,从全国来看,这是一所二流的年轻学校,综合实力并不靠前,放到山东省来讲,也只能算是齐鲁大地东部崛起的一所不错的大学。但我自从进入青岛大学到离开她,至今并没有因为它的声誉不高而懊恼自卑,相反,我觉得在青岛大学文学院,这里的一批学者,尤其是做鲁迅研究的学者,非常值得敬佩。

青岛大学是一九八六年建校并设置的中文系,当时山东师大的中文系主任崔西璐先生来青岛大学担任副校长,主管专业建设,山东师大管科研的中文系副主任冯光廉先生来到青大担任第一任中文系主任,开始了引进老师等基础性建设工作。

冯光廉先生在来青大之前就在教学之余做过多年的鲁迅研究,曾经和著名鲁迅研究专家薛绥之先生主编过《鲁迅杂文选讲》和《鲁迅小说选讲》,并参与了一九八一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鲁迅全集》注释工作,担任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的注释组组长,也兼任着山东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来到青岛大学后,冯先生仍然扎扎实实搞鲁迅研究,出版了三部有特色有梯度的著作,对鲁迅单篇问题的解析和探讨的《鲁迅作品教学新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鲁迅小说综合研究成果《鲁迅小说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版),格局宏大的实际总结性学术论著《多维视野中的鲁迅》(冯师系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在冯光廉先生的感召下,在青岛大学刚建校的活跃气氛吸引下,冯先生的学生刘增人老师和徐鹏绪老师先后调入青大,充实了青岛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学术力量,也为鲁迅研究加足了后劲。刘增人老师多年以来致力于王统照、叶圣陶、臧克家研究,同时期刊研究和鲁迅研究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单从鲁迅研究来说,他二十多年前在泰山学院执教时就编过有关鲁迅的书,后来担任了北京鲁迅博物馆与青岛大学联合筹建的鲁迅研究室主任,从2002年开始与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一起主编了一年一卷的《鲁迅研究年鉴》,主编了《多维视野中的鲁迅》和《1981——2005:多维视野中的鲁迅研究》两部大书,并且参加了2005年最新版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编委会,负责第四卷的注释工作。徐鹏绪老师也曾参加《鲁迅大辞典》、《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等多部大型文学文献的统筹工作,自著了《鲁迅学文献类型研究》,著名学者王富仁教授就曾评价说“《鲁迅学文献类型研究》一书以文献成果为标志,对鲁迅研究进行分期和评价,是颇为独特的,也许是一种更准确稳妥的划分与评价”。

二零零四年姜振昌教授从山东师范大学现代文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上调入青大担任中文系主任,进一步推动了青岛大学鲁迅研究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姜振昌老师是山师大老一辈学者田仲济先生的研究生,也是中国鲁迅研究会的理事,他的代表性著作《中国现代杂文史论》中关于鲁迅的论述,深刻厚重发人深省,在学界引起了不小的影响,最近又出版了他主编的《鲁迅和中国新文学的精神》,其代表性著作《中国现代杂文史论》、论文《< 故事新编>与中国新历史小说》和《议论的“曲张力”与鲁迅杂感文体的艺术特征》曾三次独立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不但在山东省,即使放眼全国的现代文学学者,也极少有这样的成绩。中国社科院著名学者张恩和先生就曾评价说“他从鲁迅与整个中国新文学对话、交融、影响的关系出发,不仅重新解读鲁迅及其作品,几乎每篇都不乏新意,而且系统地梳理新文学的发展主流及其复杂内涵,跃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高地上”。

比姜振昌教授更为年轻的学者,就是魏韶华教授和李玉明教授了。魏韶华教授是兰州大学吴小美先生的高足,自己也是中国老舍研究会的副会长、青大现任中文系主任。虽然魏老师的很多精力在老舍研究上,但是在鲁迅研究领域,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绩。在其著作《中国现代文学史论》中有关于鲁迅研究的文字,后来又单独出版了《“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鲁迅与克尔凯郭尔比较研究》,这是国内鲁迅与克尔凯郭尔研究的首部系统性著作,填补了一项空白,著名学者吴小美和李春林先生曾对此作出较高评价。李玉明教授是薛绥之先生的研究生,来青大之前曾担任《山东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野草》研究,曾出版《拷问灵魂——鲁迅〈野草〉新释》和《嬗变与建构》两部著作,发表《论鲁迅< 野草>的精神心理结构》等系列论文,主持“鲁迅思想研究”“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走向”“人之子的绝叫”等省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

总体来看,青大的鲁迅研究学者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梯队分布,三十年代出生的冯光廉老师,四十年代出生的刘增人和徐鹏绪老师,五十年代出生的姜振昌老师,六十年代出生的魏韶华和李玉明老师,一代代学者薪火相承,构建起了扎实稳健中不断提高的鲁迅研究格局。另外,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的特色,冯光廉老师的鲁迅小说研究和宏观多角度鲁迅综合研究,刘增人老师的鲁迅资料编辑和注释研究,徐鹏绪老师的鲁迅文献学研究,姜振昌老师的鲁迅杂文及鲁迅与新文学关系研究,魏韶华老师的鲁迅与西方作家研究,李玉明老师的野草研究,各自都有着力点和突破点,不只是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规模和体系,这是非常让我们感到自豪的。

除了学者与著作之外,还在二零零二年成立了由青岛大学与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筹建的“鲁迅研究中心”,这是我国学术研究界所建立的第一个以鲁迅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中心。同时,还召开了“鲁迅研究新局面”学术研讨会,孙郁、刘中树、张福贵、吴小美、黄修己、龙泉明、许志英、朱德发、孙玉石、王保生等著名学者来青岛大学出席了会议,并讨论了“民族精神铸造与鲁迅研究”、“鲁迅研究的当代性”等热点问题。二零零四年青大鲁迅研究中心又举办了“鲁迅研究2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名鲁迅研究专家聚集一堂,围绕“鲁迅思想研究20年、鲁迅生平研究20年、鲁迅作品研究20年”等议题进行了研讨,并就《现代性与新时期鲁迅研究》、《英语世界的鲁迅研究》、《台湾的鲁迅研究》、《韩国的鲁迅研究》、《鲁迅与史密斯》、《鲁迅全集修订感言》、《鲁迅研究与中学语文教学》、《〈野草〉研究》、《鲁迅书信研究》等议题进行交流。

青岛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学者一直把鲁迅研究作为整个学科发展的龙头,近几年逐渐形成两个特色:一是鲁迅与中国新文学关系的研究,二是鲁迅与中外文化关系的比较研究。著名学者李继凯曾经撰文说:“高校成为研究鲁迅和传播鲁迅精神的主要阵地和渠道,这业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青岛大学则是近些年来鲁迅研究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心——该校于2002年和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成立鲁迅研究中心,并推出了“鲁迅研究丛书”和《鲁迅研究年鉴》,还在2004年8月组织召开了鲁迅研究2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众所周知,进入经济中心时代后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整体处于被轻视的地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该中心的每一项工作实际都是在克服了诸多困难后完成的。尤其是组织编纂集大成性的整合巨著《多维视野中的鲁迅》和每年一度的《鲁迅研究年鉴》,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面临的人力物力的困难也是不难想见的。所以,也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令人心生敬意。”

一所大学,文学研究是社会科学学科的灵魂,而文学研究的学术特色又彰显了其研究的风格和水平。我一直相信,做鲁迅研究的学人,已经不仅仅限于学术领域,而是将鲁迅先生的思想精华融进了自己做人做事的内在层面,这不单是学者的福气,也是莘莘学子们的福气。鲁迅研究与高校的关系,是一个亟待开发的课题,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都可以作为个案来考察。我做这篇粗浅的文字,一是为了向传授我知识影响我人格的诸位鲁研恩师们致敬;二是为了梳理一下我所知道的母校青大的鲁迅研究,以引起别人的兴趣,使更多的人来关注高校鲁迅研究的传统与现状,这不单单是一所高校和一段学科的历史,我更为看重的,是学者们的默默耕耘和赤诚之心,是在影响数以万计的年轻人的过程中为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为中国人性的健康发展做出的贡献。

冯光廉先生与吕震

(吕震是2004级校友,毕业后在青岛日报集团工作,目前要到山东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本文来自吕震校友的校内网日志,未经本人审核。)

另,校友足迹栏目刚刚开设,请校友或在校的同学大力推荐校友们的优秀事迹和言论,以飨友朋。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2012  青岛大学文学院
联系电话:0532-8595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