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址变更公告 
学团工作
学团动态
学生会
校园文化
学生管理
奖助管理
就业指导
学子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00>>学团工作>>就业指导>>正文
 
求职的求才的都须“换脑”
2008-12-22 09:55 xuetuan   

“毕业生宁可到荷城打1000元的工,也不愿意到更合打1500元的工,因为荷城和更合距离60多公里。”本周二下午,华师南海校区举办了一场“促进大学生就业座谈会”,高明区人事局副局长区桂棠发言提到,在大学生就业喊难声一片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尤其是在位于工业园区的企业久久招不到人才,即使招到,也难以留下。 是大学生就业观念还不够理性?还是企业留人不够诚意?这些80后、90后大学生究竟想要什么?除了薪酬和发展空间,企业还得拿出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吸引他们?

佛科院负责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学生处副处长钱灿平认为,一味要求大学生转变观念并不合理,企业想要留人,也应适当转变观念,适应现在80后、90后年轻人的价值观,才能让人才对企业有归属感,工作才有激情。

企业说法 “大学生吃不了苦”

在上周二举行的广东白云学院高职高专类现场招聘会上,来自三水工业园区一塑料企业打出了“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广告语吸引求职者。一上午过去只收集到近10份简历,但已让该企业的招聘人员心满意足,中午12时一到就打算收拾离场,“比往年好多了,一上午就完成了招聘任务。”

据招聘人员介绍,这家企业已经有近10年历史,员工接近600人,发展前景很好。由于发展需要,近年来一直想招聘一些高素质人才,但却遭遇了不少尴尬,“主要是大学生吃不了苦,一听到企业是在工业园区就觉得太偏僻不想去。即使去了,呆不到几个月也走了。”

“现在就业压力大,大学生观念也开始转变,但就业后能否适应企业发展坚持留下来,又是一个难题。”该企业招聘人员说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工业园区企业都把招不到或者留不住大学生的原因,归结为大学生“吃不了苦”,认为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比如对企业缺乏忠诚度,工作积极性不够等等。

园区配套不全 带来招工困境

不过,也有企业在一次次碰壁中开始意识到,招大学生难与工业园区设施配套不齐全脱不了干系。

佳利达纺织染有限公司是佛山比较知名的纺织企业,目前有员工1500多人,工作环境很不错,待遇也好,但仅仅因为位于三水大塘工业园,他们同样面临招不到或者留不住大学生的困境。

“如果我看中的大学生求职者,他或她的女朋友或男朋友不在我的公司工作,我一定不会要,因为肯定留不住。”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姚颖说,交通不便,恋人之间很难见面,单靠通讯联络成本又高,很多人都忍受不了别离之苦,最后还是走了。

为了留住人才,姚颖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公司买了3辆大巴,专门每天免费接载有需要的员工,还为员工建起了卡拉OK室、篮球场等运动娱乐设施,“不过,与生活的不便利、交通的不发达相比,这些东西的吸引力似乎并不够。”姚颖有些无奈,而他也曾经向工业园区有关部门反映过情况,但见效不大。

学生说法 地域限制影响个人发展

对于不愿意到工业园区去是吃不了苦这一说法,大多数学生却并不认同。“这不是简单的吃苦不吃苦问题,我还要考虑自己未来的发展。”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国际经贸专业的侯海燕说,她的这个专业知识更新换代很快,需要不时通过进修来提升自我,如果在市区工作,下班后再到教育培训机构继续学习或者到图书馆买书自修都很方便,但如果在工业园区就很困难了。“除非是真找不到工作或者企业待遇特别好,我才会考虑去工业园区。”侯海燕说。

下班枯燥 时间很难捱

其次,工业园区配套设置不齐全也是部分大学生对那里的企业“望而生畏”的重要原因。南海东软信息技术学院信管系物流专业的廖启贤曾经在附近松岗工业园区一企业实习过3个月,枯燥的下班时间让他觉得很难捱。“工作辛苦可以忍受,但周末想约朋友唱K,结果坐车到南海桂城,都要2个多小时。唱完歌都没车回去了。我们都是年轻人,如果整天只有工作,人很快就会丧失活力,久而久之对工作兴趣也不大。”

为此,廖启贤最后还是决定放弃已到手的工作,另觅高枝。“这次一定要在市中心,工资低点也没关系。”

高薪抵不过生活成本高

更多学生还从生活成本上进行了分析考虑。“工业园区生活成本其实不低,比如额外增加的交通费用。由于选择性少,吃饭娱乐都要比市区成本更高、质量还差,所以算起来还不如在市区拿低点工资更划算。”在广东岭南职业学院就读的高明籍学生吴焯英如此认为。

“有的工业园区企业还要员工自己租房子,加上周边环境偏僻,配套设施不齐全,这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的确比较难以接受。”南海东软信息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魏革说。

企业留人观念 也应该“转变”

对于大学生不愿到工业园区去,佛科院负责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学生处副处长钱灿平认为,这并不能仅仅怪在学生怕吃苦上。

“大学生就业观念要转变,但是我们是否也应该想想,企业要想留人也应该适当转变观念,适应80后或者90后大学毕业生的价值取向。”钱灿平说,新一代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不同。在繁忙的工作之外,他们更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对休闲生活、信息、娱乐、人际交往等等的需求很高。如果学生去到企业,整天只能埋头苦干,很难对工作、对企业产生积极性。

“想留人,除了薪酬留人,更重要是感情留人,有的企业把大学生当做民工,除了干活,什么都不理,读了十几年书,从象牙塔里一下子跌到了残酷现实,很多大学生当然无法接受。”钱灿平说,这种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需求“落差”,一方面要靠学校对学生进行就业观念上的教育,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尽量做到以人为本,提供多一些通讯上的方便,或者更多的娱乐文化生活,提高员工生活质量,生活好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也会提高。

钱灿平还特别提到,“就业是个系统工程,学生、企业、家庭还有政府都应该一起共度时艰。在强调学生要转变观念同时,政府要引导和帮助企业适应新一代大学生的合理诉求。”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2012  青岛大学文学院
联系电话:0532-8595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