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址变更公告 
学团工作
学团动态
学生会
校园文化
学生管理
奖助管理
就业指导
学子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00>>学团工作>>就业指导>>正文
 
换一种眼光看“就业寒流”
2008-12-15 12:33 xuetuan   

明年全国有610万大学生毕业,比今年增加50万;全球金融危机下,许多用人单位的岗位缩水,大学生就业将遭遇更大压力。但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世上许多事情都有两面性。当下的“就业寒流”可能引发大学生择业观、价值观的改变,从而使他们真正摆正心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步入职场,为未来发展集聚能量。 社会在变迁,“大学生”三个字的含金量也在不断变化。一位上世纪60年代无线电专业的大学生回忆,当时他希望毕业后到青岛工作。学校拒绝了这一要求: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青岛太小,还没到要发展无线电的时候。2000年,北大毕业生陆步轩为生计所迫,开起了肉店,“北大骄子怎么能去卖肉”,社会一片唏嘘之声。2008年,就在前不久,广东一家食品企业推出30个卖猪肉的岗位,引来1300多名应届硕士生应聘,社会对此反应不再激烈。

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大学毕业生已不再稀缺。如今,只有少数学生一毕业便有机会踏上社会“高、精、尖”岗位,大多数毕业生将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未来,许许多多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会真正认同“普通劳动者”这一称谓。

既然是普通劳动者,就要降低择业标准,不再盯着高薪、大城市,而是把求职的眼光从东部沿海大城市,移向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乡镇;把择业定位由政府部门、咨询行业、金融行业等转向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等更为广泛的领域;把工作场所由四季如春的办公楼,转向生产车间、建筑工地、田间地头。既然是普通劳动者,就不会固守“刚性”的择业目标,而是学会适应和变通,为自己制定一份比较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先生存下来,再去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普通劳动者也可以成长为社会精英。大学毕业生如果能从底层做起,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心存高远,那么当机会来临时,他们就会爆发出更大的能量。从这个角度看,眼下的就业压力也许并不是件坏事。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2012  青岛大学文学院
联系电话:0532-8595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