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作等身、头衔众多、全国高校秘书学专业著名学者”……看到一位大学老师姓名前这么一长串修饰词,多数人都会认为这肯定是位古板严肃的老学究,但在真正见到青岛大学文学院的史玉峤老师时,大家很难将他本人与这些名号联系在一起。才华横溢、风流潇洒、帅真可爱、幽默风趣,这是历届同学给他的综合评价。老毕业生对史玉峤印象最深的是,不教文学课的史老师一直仍坚持写诗,内容不乏如今年轻人都不太爱谈的人生和理想。而他最爱称自己为“一棵平凡的大白菜”。偶尔会加上一些修饰词,什么“很帅的大白菜”啊,“有才的大白菜”啊,以至于同学们去食堂吃饭时看到白菜就会想起他。
教书20年从来没急过
史玉峤老师身高180厘米以上,高大魁梧,又酷爱打篮球,而且常常打NBA奥尼尔的位置,刚刚上史老师课的学生可能会被他的外表唬住,但上过两年后,同学们会渐渐发现:高大威猛的史老师脾气不是一般的好,几乎没人见过他着急。
向记者介绍史老师的好脾气时,08级文秘专业一位女生告诉记者,前不久,史老师在一个教室上课时,发现讲台桌被胡乱放在教室墙角、黑板没擦、教室里堆着乱七八糟的书和杯子,这已经是他在这个教室里遭遇的第三次如此“礼遇”了。刚进屋时,同学们以为他马上就会发作,但他却静静地把讲台上的书、杯子整理到一边,然后,慢慢地转过身,把黑板上粉笔痕迹擦拭干净。做这些时,发现教室里的学生都红着脸、低着头,于是他边干活边补说:“我知道你不是懒,不是懒得不愿帮我把黑板擦干净。你是没有勇气走进众目睽睽,没有勇气走上这个讲台。”台下的学生们原本羞愧地无处藏身,此时顿时感到一阵轻松与温暖。当他第四节课走进这个教室的时候,看到黑板已被擦得从未有过的干净。
写诗是一种生活态度
2008级新闻专业的刘伟杰告诉记者,几天前,史老师的手机坏了,他没有“野蛮”地扔掉手机,而是马上作了首诗,叫《一部手机的葬礼》,还给班里的同学朗诵了一遍。自十几岁上高中时到今天,史玉峤老师一直坚持写诗,写生活随笔,在他格调清新、略带感伤的一首首小诗和小品文里,有对人生的感悟、对朋友和学生的牵挂、也有对流逝岁月的怀念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每当一篇作品问世,史玉峤总会在教室里大声朗诵,第一时间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之余,史玉峤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除了写诗外,篮球和烹饪是他的两大爱好。每天下午下课后,学生们总能看到史玉峤和几位老师与学生们在篮球场热火朝天地打球,无论三伏天还是三九天,球场上总能看到他汗流浃背的身影。碰上兴致来了,史玉峤就会把自己关在家里,闷头包出好几百只又好看、又好吃的饺子,再炒上一桌子好菜,打些散啤,然后邀请同学们大吃一顿。 “史老师做得菜那叫一个香!尤其是那个‘史氏红烧肉’,简直绝了! ”一位男同学对记者说。
教会学生诗意地栖居
对如今的“90后”大学生来说,诗歌仿佛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毕竟,在竞争日益残酷的现代,与写诗相比,学习之余多考出个资格证、多拿个学位或多进行些社会实践显得更有实际意义。但在听了史玉峤老师的“书香四季之诗意人生”的讲座后,多数大学生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在史老师的课上,他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的诗意人生:在村里成长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三年级时创作小画书,并且配上打油诗的闲情逸致;又经历了一场九死一生的疾病,正是这场疾病赋予他朦胧的诗意语言;进入高中开始接触新诗,为以后写作诗歌做了更多的铺垫;进入大学以后,开始发表自己的诗歌,一步步成长为知性诗人。史玉峤告诉记者,他最希望他的学生做 “浪漫的”现实主义者,或者是“现实的”浪漫主义者,无论面对如今单纯的大学生活和今后复杂的社会环境时,都能在内心深处为自己保留一份浪漫和诗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