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3月17日下午,文学院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博文讲坛”举行了新学期首场讲座。文学院翟景运副教授以“论君子务本”为题,就人生目标和个人修养,与到场学子进行了交流。
“翟老师的讲解让我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作为我们每个人的‘三观’指南。”中国语言文学系2013级的刘潇听了讲座后感受颇深。据悉一些学术水平较高、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将陆续做客“博文讲坛”,为同学们深入解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文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教育影响学生,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强烈民族精神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一是结合自身学科与师资队伍优势,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开设了《〈论语>导读》、《魏晋文化与文学导读》、《〈老子>导读》等课程,近年来建成了由6门省级精品课和11门校级精品课组成的中国古代文学系列精品课程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据文学院院长刘怀荣教授介绍,把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是文学院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他认为,学院通过在课堂上对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名著的教学,使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和美德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人格修养,也培养了家国情怀。
二是积极开展中华美文诵读大赛、“书香四季”人文系列讲座、“月满中秋·情满心”中秋诗会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加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载体建设,营造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
三是鼓励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各类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使社团成为学生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个人素养的沃土。“听海读书会”以“读书,让大学生活更充实”和“读书,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为宗旨,组织会员研读经典,交流心得。“香柏诗社”为爱好诗歌的学子们提供了学习经典文化、交流原创诗作的平台。
四是在网络时代与时俱进,利用学院学团工作网、学生工作微博、“青大文院”微信公众平台等组成立体网络,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宣传教育,传播正能量。
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2011级的耿婷婷已被推荐免试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她说,通过进行课堂学习、参加学院各类教育活动,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便义无反顾地决定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耿婷婷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个人修养,让自己建立了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为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该文由记者刘毅发表在3月26日《青岛大学报》头版)